阅读新闻

完善化肥政策 促进粮食生产

[日期:2008-07-07] 来源:  作者: [字体: ]

截止目前,国家出台的各项化肥政策,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2类:一类是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如化肥生产用电、用气优惠,化肥铁路运价优惠,免征增值税等;另一类是各项调控和限价政策,如对尿素实行中准价和上浮幅度限制、二铵最高出厂限价,化肥经营差率控制,化肥出口征收100%-135%的关税等。

事实证明,国家出台的这些化肥政策对维护“三农”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稳定国内化肥价格和促进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近1年多来,国家连续大幅上调化肥出口关税,严控化肥出口,基本保证了国内农业生产用肥,防止了国内肥价与国际市场一起同步大幅飚升,使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尽管如此,现有的化肥政策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化肥、粮食、三农、资源、能源等相关要素之间的一系列根本矛盾,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老路。而且,要想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仅靠化肥一个行业显然是不够的,需要相关各行业的共同努力和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政策。

现行化肥政策面临的问题

受管制的化肥价格与上下游产品价格放开的矛盾。

由于化肥是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生产资料,其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种粮成本,影响到粮价的稳定,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长期以来国家对化肥价格的变化格外关注,只要肥价出现大幅上涨,国家肯定会出台相关的调控政策和限价措施。

然而,与化肥有关的上下游产品、原料、能源的价格则大多已经放开,其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这些上游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化肥生产成本就会上升。近2年来,化肥生产所需的煤炭、天然气、磷矿石、硫磺、硫酸、合成氨、钾肥等价格均大幅上涨,特别是进口硫磺、钾肥的涨幅十分惊人,这导致化肥的生产成本成倍地增加。按理,化肥成本上升会导致肥价上涨,但由于国家对化肥实行了限价,化肥成本的上升无法向下游市场和产品转移,即使下游产品如粮油、蔬菜、水果价格出现上涨,能够完全或部分消化化肥价格的上涨,而化肥限价破坏了价格形成机制,人为地割裂开了上、中、下游产品之间的价格链。虽然国家对化肥的限价也会结合实际作适当调整,但调整的程序复杂、幅度有限、时间严重滞后,使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在成本上涨尚能承受时,尽可能地执行国家限价,但随着成本的继续上升,如继续执行限价就会出现较大的亏损,企业就会采取变通的方式上调价格,使限价名存实亡,如目前仍在实行的1725/(1500/吨上浮15%)的尿素最高出厂限价就是如此,目前尿素实际价格已经达到2200-2300/吨甚至更高;再如二铵在2008年春耕期间的最高出厂限价是4100/吨,而实际价格则达到了4400/吨以上。而且,由于企业变通涨价实质上是违规行为,故涨价的时间、数量、幅度、范围、对象等均受到制约,无法将真实的成本完全向下游产品转移。

原料、能源、运输的政策优惠价与正常市场价并存的矛盾。

目前,大型化肥企业生产用电、气均享受计划内的优惠价,化肥铁路运输享受2号特殊优惠运价,并免征铁路建设基金,这几项优惠政策每年将使化肥企业受惠约150亿元,这对降低化肥成本、稳定肥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价格逐步放开,这就形成了现实中的价格'双轨制',由于计划价大大低于市场议价,这些原料、能源生产企业不愿意将产品卖给享受优惠价格的化肥企业,使化肥企业的生产用电、用气难以得到保障,多数化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生产用电、用气供应不足,导致生产不能满负荷。在运输方面,铁路部门在运力紧张时,往往会优先安排运价较高的煤炭、钢铁的运输,使享受优惠运价的化肥运输受到影响。

政府限价“一刀切”与化肥价格地区差、季节差的矛盾。

政府对化肥限价往往是“一刀切”的方式,即全国市场、所有企业、一年四季、一个限价,但是,由于各个化肥企业的生产工艺、原料路线的不同,生产成本差异很大,以尿素为例,可分为以煤、天然气、石油为原料的3种类型,煤头尿素企业的成本最低、气头企业次之、油头企业成本最高,在煤炭价格没有大幅上涨的2007年以前,这三种类型尿素企业的成本高低差异在400-500/吨甚至更多,油头尿素企业的成本在1700/吨以上,而煤头企业成本只有1300/吨左右,这样,不同成本的企业同样执行1725/吨的最高出厂限价,油头企业就会亏损,而且承受价格波动的能力相当弱,正因如此,多数油头尿素企业已经实现了“油改煤”。即使同样都是以煤为原料的企业,由于工艺设备、生产管理的不同,其成本也有差异。

此外,化肥价格在不同的季节也是有涨有落的,一般在淡季用量少、价格会走低,在旺季用量大、价格会走高,而且生产和流通企业在淡季储备化肥必然要增加成本,因此在淡季结束后的用肥旺季适当提高肥价完全是合理的。但是,化肥价格受成本、季节等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涨的时候就可能超过限价,跌的时候则可能低于限价,而只要超出限价就是违规。因此,政府“一刀切”的限价方式,一方面削平了不同成本的化肥企业化肥价格上的地区差,使一些由于客观原因导致成本较高的化肥企业经营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另一方面使化肥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使生产、流通企业淡储化肥增加的成本在价格上得不到体现。

国内肥价要求相对稳定与国际化肥及原料价格大幅飚升、急剧震荡的矛盾。

为了保障国家的粮价稳定和粮食安全,我们要求国内的化肥价格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大起大落,以促进农业的稳步发展。

但是,近2年来,国际市场化肥及其原料价格大幅飚升,严重影响了国内化肥成本、价格的稳定,目前国际市场二铵FOB价格上涨4倍达到1200美元/吨,尿素FOB价格达到700美元/吨。国际肥价的飚升导致国产尿素、二铵、一铵大量出口,造成国内化肥资源不足,价格飚升,影响了农业生产,而严重依赖进口的钾肥、硫磺资源则成为国内本轮化肥价格大幅飚升的罪魁祸首,1年多来,进口氯化钾价格上涨2倍达到现在的5000/吨,进口硫磺价格上涨10倍达到现在的6000/吨,这使二铵成本大幅上涨到目前的4600/吨以上,而国际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也带动国内煤价的上涨,使尿素企业成本压力与日俱增。

虽然我们对化肥进行限价,但是因钾肥、硫磺价格飚升导致化肥成本大幅上涨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化肥成本的不断上升就会推动肥价不断上涨,最终使政府限价陷入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

氮肥、磷肥产能过剩和国内需求有限的矛盾。

20084月中旬,国家出台了对所有化肥加征100%临时出口关税的政策,以保证春耕化肥供应,并要求铁路部门在430前不得安排化肥出口的运输,这一果断措施终于将源源不断的出口化肥封堵于国门之内。我们知道,国家出台这一政策,甚至下达了化肥出口的“禁运令”,也是迫不得已的情急之举,因为如再不采取果断措施,国内春耕化肥将受到严重影响,化肥价格会继续上涨,影响农业生产。

    其实,国家当然知道国内的尿素、二铵、一铵、复合肥产能都不同程度地过剩(尿素多出600万吨、DAP多出200万吨、MAP多出350万吨),一旦出口堵死,肯定不利于化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化肥行业的发展也将受到较大的影响,适时、适量地出口部分化肥有利于企业做好生产平衡和余缺调剂,有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但是,由于2007年以来国际化肥价格犹如一匹脱僵的野马,一路狂飚,虽然国家三番五次提高化肥出口关税,但仍无法阻止化肥的大量出口。可见,如何保证化肥出口统而不死,合理分流,既可适当消化国内过剩的化肥产能,又能避免国内化肥供应不足、肥价大幅上涨,需要国家主管部门、业内人士共同的智慧,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找到既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又能适当兼顾企业局部利益的结合点。
阅读:
录入:zdf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