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大化所制备出高性能“捕获”二氧化碳材料!

[日期:2021-08-04] 来源:  作者: [字体: ]

双碳目标下,“捕获”二氧化碳(CO2),发展低能耗、环境友好的CO2选择性分离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副研究员彭媛团队在纯相共价有机框架气体分离膜方面取得新进展,以二维共价有机框架(COFs)纳米片为分离膜构筑基元,诱发错排缩孔效应,成功将COFs的孔径缩小,实现小分子气体CO2的高效分离。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长久以来,针对混合气体的高效分离,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在拥有较小孔径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上,而COFs由于孔径大于0.8纳米,一直被用作液体分离,难以精确分离小分子气体。为了构建具有高效CO2分离性能的纯相二维COFs膜,研究团队提出错位堆叠COFs纳米片以缩小孔径的设想,“这就像把大孔的渔网错位叠在一起网住小鱼一样”,彭媛说。

要拆解重新组装,必须得有极薄的COFs纳米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该团队以三种不同表面化学和孔径的层状COFs材料为研究对象,发展出一种弱酸性溶剂剥层,并辅以温和机械外力的方法,将厚度约3000纳米的COFs材料剥离为厚度约2纳米、尺寸达微米级的系列超薄纳米片层。而后,通过精确控制纳米片错排组装策略,成功构建出孔径尺寸适合CO2分离的纯相COFs膜;此外,COFs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能够选择识别和吸附CO2。实验结果表明,COFs纳米片错排缩孔效应与骨架对CO2选择性吸附特性的协同作用诱发了气体在膜内表面扩散机制,实现了CO2/氢气(H2)混合气中大分子CO2优先渗透分离,分离性能达到工业应用需求。

杨维慎表示,不同种类的COFs孔径不同,经过改造后或可实现其他气体的分离,这为开发新型COFs气体分离膜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阅读:
录入:zdf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