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代表委员建言: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纸上走向市场

[日期:2023-03-15] 来源:中化新网  作者: [字体: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进行谋划部署,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如何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纸上走向市场、走入企业、走进现实生产力?代表委员们建议探索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做好顶层设计,辽宁经验可借鉴

“辽宁省近年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举措和经验有推广价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表示,总结辽宁经验,主要是以对接为主要手段,深入发掘企业技术需求,积极引导科研人员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持续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辽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在保障科技成果供给的同时,该省还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精准对接,2021年以来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3981项。

刘中民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4条建议。一是建立国家级对接平台,使对接活动制度化、定期化。坚持常态化原则,政府牵头持续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进一步打造创新挑战赛、科技成果直通车等科技成果转化品牌活动,为企业与科研人员搭建交流对接的桥梁,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

二是科技成果清单化,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进一步建立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跟踪管理机制,建立科技成果库,持续跟踪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推动成果转化。

三是对接方式多样化,务求实效性。组织开展门类齐全的大型综合撮合对接活动以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小型专项对接以促进精准对接。开展专场对接活动,围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促进先进适用成果转化;针对重点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为企业匹配合适的科技成果。

四是服务市场化,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坚持市场化原则,大力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培育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一批懂科技、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技术转移经纪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全方位服务。

瞄准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相结合

“任何一项技术成果,只有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才能产生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价值。”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保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表述,也是为了更好发挥需求端的拉动效应,促使科研向产业需求集中,提高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效率。

“一边是高校科技成果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嗷嗷待哺。”谈及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兴发集团党委委员、湖北三峡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少平也表示,科研要跟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解决市场中的需求或问题,并将其转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研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我国超高纯电子级磷酸、电子级蚀刻液等关键材料曾完全依赖进口,是制约芯片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李少平举例说,兴发集团瞄准难题,经过10多年努力终获突破,并将项目成果在兴发集团进行产业化转化,从而闯出一条芯片产业材料国产化路径,还能与日本、韩国的企业竞争国际市场。

“企业是科研成果和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李少平说。

他表示,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整合创新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健全更有效的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机制,让科技成果有市场、科研人员有回报,充分营造有利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团队的内生动力。

重视专利转化,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高校专利创造量不断增长,但专利转化效率较低;同时,专利转化服务能力不足、产品孵化阶段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民进中央提出3条建议。

一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专利转化全链条合力。建立集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专利评价、项目融资、专家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市场导向,实现科技研发与市场协同,促进专利高效转化。

二是加强高质量专利供给,释放转化动力。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开展多层次差别化评价;列出专利转化负面清单,为高校专利转化松绑。

三是加强转化服务队伍建设,丰富金融财政支持模式。建立“课题组专员+专业机构人员”模式,由技术经理人辅助发明人转化专利并加强专利转化追踪;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一些转化难度大、时间周期长、收益比较高的科技成果和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安庆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刘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知识产权产业化是知识转为生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他指出,近5年,我国知识产权产业化率稳步上升,2022年我国总体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同比略有增长。然而,对知识产权资产属性认识不足、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和知识产权转化保险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制约了知识产权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刘晓华建议,一要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产业化意识。应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是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资产基础,提升专利质量,避免知识产权停留在“证书”层面,处于“沉睡”状态,无法有效实现资产化,也无法转化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二是加速构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当知识产权所有人和转化主体不同时,知识产权产业化就要通过市场交易完成,交易制度尤其是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成为核心问题。需出台实施细则、规范评估流程、培养复合型评估人才,并建设专业、独立、公正的评估机构。

三是丰富完善知识产权转化保险体系。知识产权保险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体系。

阅读:
录入:zdf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