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首例温和条件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

[日期:2023-04-13] 来源:中化新网  作者: [字体: ]

我国科学家在室温下实现超快氢负离子传导!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设计研发策略,通过机械化学方法,在稀土氢化物——氢化镧晶格中故意制造大量的缺陷和纳米微晶,研发出首个温和条件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相关研究成果4月5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氢负离子具有强还原性及高氧化还原电势等特点,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氢载体和能量载体。氢负离子导体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优异氢负离子传导能力的材料,其在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电化学转化池、膜反应器、氢传感器等能源储存与转化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在未来实现一系列的技术革新。目前,仅有极少的国外团队专注此研究,该项研究面临着材料体系少、操作温度高、温和条件下离子电导率低等问题,是洁净能源领域的前沿课题。

早在上世纪的变色玻璃研究中,研究者就发现氢化镧具有快速的氢迁移能力,但其电子电导也很高。近几年,科研人员往氢化镧晶格中引入氧大幅抑制了其电子传导,但氧的引入也同时显著阻碍了氢负离子的传导。

研究团队创新地采用机械化学球磨法,通过碰撞和剪切力,造成氢化镧晶格的畸变,破坏了晶格的周期性,形成了大量的纳米微晶和晶格缺陷。这些缺陷可以显著抑制电子传导,其电子电导率相比结晶良好的氢化镧下降5个数量级以上。尤为重要的是,晶格畸变对氢负离子传导的干扰并不显著,可在“震”住电子转移的同时,仍旧“维持”氢负离子通过协同迁移机制快速传输,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氢负离子传导特性。

此前报道的氢负离子导体只能在300℃左右实现超快传导,而这项研究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40至80℃温度范围内)的超快离子传导。此外,团队还首次实现了室温全固态氢负离子电池的放电,证实了这种全新的二次电池的可行性。

“许多已知的氢化物材料都是离子—电子混合导体,”陈萍介绍道,“我们建立的这种材料结构调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有望为氢负离子导体的研发打开局面。”

阅读:
录入:zdf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