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涉化成果闪耀2022北京科技奖

[日期:2023-12-04] 来源:中化新网  作者: [字体: ]

近日,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正式公布,21位科学家、188项成果获奖,多项涉化成果位列其中。这些获奖成果彰显了石油和化工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瞄准科技前沿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他们在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不懈努力。

基础研究再创佳绩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2022年度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数量较往年增加明显,在能源领域、半导体材料、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

清华大学党智敏等人完成的“高储能薄膜电容器聚合物电介质电—热性能调控机制与方法”,从理论和方法上突破了高储能电容器两类关键聚合物介质电—热性能难以协同调控的关键问题,建立了电容器绝缘封装聚合物介质电—热性能协同提升新方法,为发展高效、长期安全高储能密度薄膜电容器提供了物质基础,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此外,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健君等人完成的“冰晶形成机制研究与应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等人完成的“细胞命运稳定性与可塑性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等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黎明等人完成的“有机/钙钛矿太阳电池关键材料与制备工艺研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姜福杰等人完成的“泥页岩孔—缝系统分形机制与三维重构及含油气性机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吴克柳等人完成的“页岩流体限域效应的理论研究”等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成果转化应用突出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关键场所。在2022年度北京科技奖获奖项目中,由企业主持完成的项目占比近三成,企业作为前三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超半数,充分体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硅薄膜外延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由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董博宇等人完成,团队突破了12英寸硅薄膜外延设备温控算法、气流场设计、传输算法、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实现了设备整机的国产化替代,各项工艺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集成电路产线上完成工艺验证和量产,有效带动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由中国石化石科院联合燕山石化、青岛炼化、催化剂公司完成的“面向国六汽油质量升级的重质油裂化催化剂研发及产业化”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炼油领域的唯一获奖项目。该项目聚焦新型催化材料结构的可控设计,通过定向调控反应路径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解决重质石油馏分高效转化及汽油组分结构优化等关键问题,在提高重油转化能力的同时使汽油辛烷值增加0.5~1.0个单位。

科技人才勇攀高峰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人才。此次的获奖者之一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恒。他研制了高耐热易成型和结构—烧蚀一体化邻苯二甲腈树脂,实现了该树脂在我国航天领域的首次应用并广泛推广。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飞强也获得此奖项。他完成了高可靠、耐低温、高效率燃料电池系统开发,实现了多场景应用,带动了氢能燃料电池产业上下游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本次国际合作中关村奖的获奖者有北京化工大学提名的延斯·尼尔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提名的亚历山大·杰西·穆勒·桑切斯等,他们为提升北京市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这些获奖者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坚克难,瞄准科技前沿勇攀高峰,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发光发热。

阅读:
录入:zdf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