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提交了《关于加大禁限塑政策执行力度,支持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助力解决“白色污染”的建议》。
郑月明表示,近年来,随着“禁塑令”舆论热度下降,国内市场对传统塑料制品消费习惯有所反弹,可降解产品的推广力度减弱。调研走访发现,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快递包装、农用地膜等市场所用的一次性包装仍以传统塑料制品为主。国内多数大型商超虽然在结账处提供付费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环保布袋等,但在生鲜果蔬等区域仍提供大量传统塑料分装袋,且不限量免费供应。多数小型商超、农贸市场、外卖包装等仍以使用普通塑料袋为主。同时,目前出台的“禁限塑”相关政策措施中,缺少有效的激励、处罚和纠错机制,消费层面缺乏倒逼淘汰压力,部分禁塑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此外,可降解产品市场推广力度不够,需求不足,导致行业开工率不高,影响了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此,郑月明认为,随着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和可降解塑料等产业快速发展,禁限塑工作的基础越来越扎实,推动全面实施“禁塑令”的时机趋于成熟。他为此提出4条建议。
一是加强“禁塑令”执行和监管力度,提高日常执法检查、不定期专项抽查等频次,禁止传统塑料进入禁限塑终端消费领域,加大对限制领域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产品的处罚力度。
二是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将“禁塑令”的实施成效,作为评选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的评价指标。
三是进一步完善可降解产品标准体系,加强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和标识管理,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四是支持可降解产品的回收和处理,优先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和旅游度假区、风景区设立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分类回收设施,建设集中堆肥处理场。
【新闻链接】
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白色污染”,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主要商贸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地级以上城市的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宾馆、酒店、民宿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材料。
“禁塑令”出台后,各地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确了“禁塑令”的实施范围、时间表和责任主体。在政策实施初期,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消费者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意识明显增强,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快递包装、农用地膜等领域纷纷采取措施,通过使用可降解等环保产品替代传统塑料,禁限塑措施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和突破。
在政策支持引导下,近年来,我国可降解塑料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技术瓶颈问题逐步解决,产业规模显著提升,产品性能不断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备了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