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磷复肥行业在艰苦卓绝的探索下,实现了从蹒跚起步到疾行劲走。如今,我国磷复肥行业的产量、出口量均位居全球第一,形成了从科研、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到生产、销售、农化服务等完整的磷复肥工业体系,关键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行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资源、技术和资金等条件制约,我国不具备大规模建设发展磷复肥的条件。为了满足当时农业需求,我国开始大力推动磷矿粉肥的施用。尽管在“一五”期间,我国磷复肥产品结构仍以磷矿粉肥和进口过磷酸钙为主,但探索之路却一直在推进。1953年,在北京召开的磷肥工业座谈会上将我国磷肥加工路线确定为酸法、热法并举,并将过磷酸钙、钙镁磷肥作为发展重点开展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建设。自此,我国磷复肥工业的发展便轰轰烈烈地展开。
随后几年,我国在上海制酸厂建成了1万吨/年过磷酸钙中间实验厂;并分别在江苏南京、山西太原建成了20万吨/年和40万吨/年粒状过磷酸钙工业装置,为我国早期的磷复肥工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钙镁磷肥的第一套装置也于1956年在四川乐山建成投产,随后我国拥有了第一套高炉法钙镁磷肥装置,此后全国各地的钙镁磷肥工厂开始建设。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我国磷复肥工业在生产技术和产品产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过磷酸钙、钙镁磷肥两个重点产品的技术进步助推了行业迅猛发展,磷肥产量也从1960年的19.3万吨增长到1978年的178万吨。尽管如此,这个时期我国磷复肥工业的基础依然薄弱,科研和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储备也不充分。
改革开放以后,磷复肥行业乘着改革的春风发生了深刻变革。这时的磷复肥行业开始倡导大力发展高浓度磷复肥产品。自1980年开始,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500亿元,大力发展高浓度磷复肥和配套建设磷、硫、钾矿,且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装备建设了15家大中型高浓度磷复肥厂,使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工业产能、产量、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迅速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此后,我国磷复肥行业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发展繁荣期,低浓度和高浓度磷肥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迈进21世纪,我国磷复肥产量完成了从初具规模到世界第一的跨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全面占领国内市场,扭转了我国磷复肥依赖进口的局面,我国也从磷复肥进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大国。数据显示,我国在1980年的磷复肥产量仅230.8万吨,而到2023年已达到1576.8万吨。1978年前,我国磷肥出口量基本为零,而2023年出口量已达417万吨。
如今,磷复肥行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具有养分高效、功能性和专用型的新型肥料产能规模快速增长,新型肥料占比不断增加,龙头复合肥企业的新型肥料产品占比从2019年的34.5%增长至2023年的42.2%,增长了7.7个百分点。
在绿色发展方面,磷复肥行业磷石膏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途径也更加多样化。2023年,磷复肥行业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55.6%,比2022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
当下,面对新形势,磷复肥行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以农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与调整产能结构,在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以及减量增效方面进一步发力,不断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