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至21日,洁净煤“碳”索(十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工业过程碳捕集关键技术学术沙龙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召开。会议以“探索典型工业过程碳捕集技术新路径,构建碳捕集全链条高效协同新体系”为主题,聚焦工业领域碳捕集技术创新与应用,交流科研难题和痛点。
工程热物理所所长陈海生表示,碳捕集技术作为实现工业降碳的重要手段,其发展水平和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目前该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现有技术成本高昂、与工业流程适配性不足等,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空间。本次学术论坛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包容、高效的交流平台,聚焦工业领域碳捕集技术创新与应用,深入探讨科研难题和痛点,共同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助力我国工业领域的低碳转型目标,为我国碳捕集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蔡军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工业过程燃烧中碳捕集共性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成果。该项目构建了高浓度二氧化碳氛围下焦炭燃烧—生料分解耦合模型,开发了宽燃料适应性的煤粉流态化自预热富氧低氮燃烧技术、多元燃料通用高温预热强湍动富氧低氮分级燃烧技术以及用于二氧化碳分离的嵌段聚合物混合基质膜,为未来研究团队开展深入科学研究和共同应对工业领域深度碳减排奠定了基础。
随后,工程热物理所正高级工程师高鸣介绍了该所近期在高碳能源低碳利用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徐文青、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胜、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孙楠楠、中南大学副教授刘磊分别介绍了各自在碳捕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