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以“科创领航 资本赋能”为主题的2025绿色化工产业创新发展会议在兰州新区举行。本次会议聚焦石油和化工行业产学研协同不畅、金融支持有限等深层次矛盾,汇聚政府、协会、院士专家、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探索“科创+资本”双轮驱动的破局路径,为推动行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学军在致辞中强调,我国已成为世界化工第一大国,但石化行业仍面临着原始创新不足、产学研协同不畅、金融支持力度有限、高端化绿色化水平亟待提升、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现实挑战。破解这些深层次矛盾,突破点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本次会议汇聚各方力量,旨在搭建创新要素深度融合的高端平台,期待通过本次会议探索石化行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路径,为“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搭建“产学研用金服”合作平台,全力破解中试转化与资本对接瓶颈;构筑产业链合作新生态,共筑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石,与业界同仁携手并肩,共同谱写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兰州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军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全国第五个、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国家赋予的“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产业基地、向西开放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使命。目前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448亿元,经济增速连续八年位居国家级新区前列。自2018年起,兰州新区抢抓机遇、科学布局,高起点规划绿色化工园区,率先出台中试项目管理办法,吸引近300个项目落地,总投资突破700亿元,逐步形成了以高端医药、高效农药和化工新材料为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兰州新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广纳真知灼见、深化交流合作,持续提升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能级,携手共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新生态。希望通过本次大会,更多科研成果与产业资源落地新区,与新区的政策红利、产业基础深度融合,共创绿色化工崭新未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彬对石化行业近年来科技创新成就、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十三五”以来石化行业获得如下科技创新成就:获得了一批催化新技术,极大地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开发了一批先进勘探开发技术,提高了我国油气供给保障能力;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保持了我国现代煤化工的国际领先地位;突破了一批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补短板”和“制高点”技术,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创新了一批先进过程强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升了行业绿色发展水平;研制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提高了行业装备自主化水平;破解了一批生物化工领域技术难题,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引领的跨越。行业创新中依然存在科技投入不足、基础研究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堪忧等问题。今后行业要突破新催化技术、过程强化技术、信息与先进控制技术、炼油工业、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田力普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与创新驱动发展》报告中表示,过去40余年,全球化迅猛推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依托全球投资,将产品价值链层层切割、向外转移,区域产业链由此扩展为全球产业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仅走过短短30余年,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仍需较长时间。当前,我国正在补齐知识生产与创新制度的短板,解决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落实难,以及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知与认可不足等问题。知识产权的本质是激励创新的基础制度,其核心作用是把知识更高效、顺畅地转化为价值与财富。我国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事关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需要人才、技术、知识、市场、制度等多维度支撑,更离不开冷静、清醒的判断和所有人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化学合成与转化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郑裕国指出,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医药产业构建和发展的基石,医药化工是医药从实验室研发走向工业化生产过程的必由之路。然而,药物制造过程中面临资源利用率低、杂质多和“三废”排放大等问题,急需在合成路线、生产装备、过程控制、质量评价等方面实现突破。在“双碳”背景下,医药化工产业的安全、环保、资源利用等问题本质上是技术问题。生物制造与医药化工的融合,能够从工艺源头有效实现节能、减排和降耗,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合成生物学、蛋白质设计、生物催化转化等新技术的涌现正不断促进医药生物化工的发展。我国正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综合示范进行全链条布局,推进医药化工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研发,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医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别涛在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产业政策趋势分析时指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解决,需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进程,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坚决守牢美丽中国建设的安全底线。面临这样的环境形势和目标任务,我国环保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双碳”目标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产业深化发展提供了战略窗口;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修复保护不断深化,对环保产业的技术集成应用提出更高要求;技术标准迭代更新,助力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别涛强调,“十五五”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应坚持以碳达峰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行业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保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材料化工处处长李岩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石化化工在行业规模、创新水平、产业结构、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成效明显,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宗产品生产集中度偏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等问题。面对“十五五”,我国石化化工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产业发展模式、行业增长动力、转型升级方向都将迎来新的转变。他建议,要稳步优化行业供给结构,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关注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持续提升行业绿色发展水平,重点关注绿氨、绿醇、生物质材料、材料再生回收等领域;深入推动数智转型,积极应用数智化技术,助力我国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跨越。
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表示,我国正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推动产业从量到质转型,通过统一大市场、反内卷等制度创新破解过度竞争与资源错配,倒逼行业去低效、促创新。多氟多灵心聚智,以技术创新突破周期约束;巧手践行,以高效实践承接制度红利,在产业升级中夯实中国经济的微观根基,为产业链现代化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案例。多氟多通过筑起专利壁垒构建“氟硅资源—氢氟酸—氟基新材料”的全链条,将创新辐射至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在破解行业内卷中锻造出从技术跟跑到标准制定的全球竞争力;通过创新吸引资本投入,再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形成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和资本生态系统,为整个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德勤中国合伙人安艺在《AI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提出,全球化工行业已走出2023年低谷,呈现产量与利润温和回升的态势。展望未来,化工行业将更加专注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企业需持续投资研发、适应特定价值链环节的结构性变革,并借助创新技术推动业务转型,以持续创造价值。她还指出,化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从局部应用向全价值链系统性重塑迈进,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在研发创新、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及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不少化工企业已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在高危和重复性作业场景中引入具身智能技术。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将从推动生产效率革命、驱动经营模式创新、引导长期战略布局三个层面深刻重塑化工行业。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四代主持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化工报传媒中心、绿色化学合成与转化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兰州新区化工园区重点企业支持。来自石油和化工行业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化工园区的40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对兰州新区产业发展和化工园区进行了推介。
会议还设置了2025第二届化工中试基地创新发展促进会和2025上市化工企业高质量发展暨首届资本市场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对接会两个分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