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天然气政治角力是把“双刃剑”

[日期:2010-12-14] 来源:  作者: [字体: ]

随着天然气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地位的提升,国家间围绕天然气展开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俄乌之间天然气纷争就是典型的例证。对于涉及其中的利益体,这种纷争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给出独到见解。

王震认为,俄乌之间天然气纷争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国家之间的利益之争,而且是政治之争。俄乌天然气纷争涉及多个国家的利益,而“斗气”对这些利益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资源国可以从中受益,从长期来看却会削弱其市场地位。而对消费国来说,这样的纷争是一个警示,是能源结构调整的契机。

能源市场的话语权由能源的自然属性、市场格局等因素决定,和原油多元化的供应渠道、高程度的现货贸易相比,现阶段天然气贸易的方式显得单一。因此,目前天然气市场的话语权更多地掌握在资源国手中,一旦资源国采取限供、提价等措施,将会在短时间内对消费国的天然气供应产生很大威胁。尤其是在用气高峰时以“断气”要挟,消费国只能无奈地接受资源国的“坐地要价”。

从短期来看,欧洲多个国家也是俄乌之间天然气纷争最直接的受害者。现阶段,俄罗斯控制着大部分环里海—中亚地区天然气输入欧洲的资源和路线,欧盟总体4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同时,目前俄罗斯输欧天然气管线中约80%需途经乌克兰,以及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因此,实际上欧盟国家的天然气“阀门命脉”掌握在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管道过境国手中,其天然气能源安全形成“双依赖”的局面。在俄乌之间出现天然气纷争时,欧盟的天然气断供使高度依赖俄供天然气的国家许多民众面临取暖危机。

然而,天然气供给的不确定性带给消费国的不仅有危机,而且有对进口政策的反思。欧洲、美国等主要的天然气消费地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并试图实现供给的多元化。俄乌之间天然气纷争,欧洲尤其是西欧开始反思其进口政策,试图拓宽天然气进口渠道,开始考虑从中东、非洲等地区进口天然气,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依赖程度。美国则大力开发国内天然气,尤其是非常规天然气,通过提高国内产量来减少进口量。主要消费国的这些转变势必会在无形中削弱资源国在天然气市场博弈中的砝码。

同时,王震指出,天然气液化技术的发展将对天然气国际贸易产生重要支撑作用,从而使天然气的国际化属性和金融属性越来越强。全球性交易市场的形成将为买方提供更多选择,有助于消费国实现天然气供给途经的多元化。因此,从长期来看,天然气市场中资源国的话语权优势将会不断被削弱,买卖双方谈判结构会发生变化,地位将越来越平等。

    我国的天然气产业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进口天然气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王震认为,我国应该总结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在跨境管线方面,要和资源国、过境国和谐发展,实现多赢。
阅读:
录入:zdf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