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福建 三明 365001)
[中图分类号]TQ 5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9932(2012)
我公司共有26台造气炉,其中第一造气车间(简称一造)有14台Ф(3 000~3 300) mm造气炉,炉膛高5.6~6.2 m,高径比(1.67~1.98)∶1,以型煤为原料,6台采用富氧连续制气,8台采用间歇制气;第二造气车间(简称二造)有12台Ф2 650 mm造气炉(2010年5月建成投产),炉膛高5.85 m,高径比2.2∶1,以煤棒为原料,采用间歇制气。近段时间,由于煤质变化及工艺管理不到位,造成一造、二造炉况波动较大,不同程度出现偏流、结块、炭层不稳,导致供气差、煤气中CO2含量高、上气道温度高、漏炭、夹炭等问题,吨氨煤耗较高:一造平均为1.6 t(正常为1.55 t),二造平均为1.75 t(正常为1.6 t)。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并结合同行的操作理念,对如何稳定炉况、降低煤耗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办法,供造气车间调优参考。
1 判定炉况稳定的依据
由于造气工艺设置不同、操作理念差异以及煤种的多样化,造就了炉况的复杂化和多样性,不同的操作人员对炉况稳定的判定也就不同,而行业里又没有统一的炉况稳定判定标准,大多依据操作人员的自身经验而定,往往炉况已出现异常还误认为仍在稳定的范围内而未及时调整,等到异常严重或恶化时再调整为时已晚;或因判断不正确,采取措施不当,造成炉况恶化加剧,要么处理时间长,要么灭火。我公司的炉况波动大多源于此。所以制定炉况稳定的判定依据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针对我公司造气工艺及烧型煤、煤棒而设定的炉况稳定的依据:① 炭层高度稳定在指标内,波动幅度<20 cm;② 两边灰仓温度控制在指标内,温差<50 ℃;③ 上下行温度之和<600 ℃,温差<50 ℃;④ 炉下阻力控制在指标内,波动幅度<2 kPa;⑤ 成渣率≥70%,粒径3 cm以下渣的占比<30%,粒径100 cm以上渣的占比<10%,残碳含量<15%;⑥ 一造负荷在24 000~26 000 m3/h,二造负荷在19 000~22 000 m3/h。
2 炉况波动的原因及对策
2.1工艺指标制定不合理,执行不到位
影响炉况稳定的主要指标有吹风百分比、负荷、床层阻力、炭层高度、灰仓温度、上下行温度、炉条转速、上下吹蒸汽用量、炉渣残碳含量及煤气中CO2含量等,合理的指标应依据造气工艺和煤种特性而定。就福建本地粉煤制作的型煤或煤棒而言,因灰熔点和挥发分低,注定其活性不好,属劣质煤,制气工艺不宜采取强风短吹,即吹风强度应<4 500 m3/h。那是否意味着可采取弱风长吹呢?答案也不是。因为过分的弱风(吹风强度<3 000 m3/h)长吹,虽然炉况稳定,残碳含量低,煤气中CO2含量低,但热损失大,煤耗仍然降不下来。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确定我公司造气炉的吹风强度为3 500 m3/h、炭层高度>2 m(其他指标可按此测算)比较合适。而实际情况是空层高低不一,相差1 m以上;负荷高低不一,高的在28 000 m3/h,低的仅17 000 m3/h;炉底阻力高的在25 kPa以上(直至吹翻),低的在12 kPa;部分炉子两边灰仓温差达150 ℃以上。这充分说明指标制定与实施不统一,考核执行不到位,这种状况连炉况稳定都谈不上,更不要说经济运行了。
要确保炉况稳定,须做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