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尿素解吸冷凝液处理系统问题分析及解决

[日期:2015-06-19] 来源:《中氮肥》2015年第3期  作者: [字体: ]

尿素解吸冷凝液处理系统问题分析及解决

陈乾荣,任则刚,周  辉,张 

(贵州金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桐梓563200

[摘  要]鉴于尿素解吸冷凝液回收装置存在阳床树脂抱团严重、运行批量降低、再生频率及药剂用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进水水质和抱团树脂进行分析,原因在于解吸冷凝液中有机杂质含量较高,采取改造阳床结构、改进再生方法等措施后,成功地优化了阳床工况,提高了阳床运行批量。

[关键词] 解吸冷凝液;阳床;离子交换树脂;有机物污染;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Q 441.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9932201503-0058-02

 

贵州金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煤为原料,产能为300 kt/a甲醇、520 kt/a尿素的现代煤化工企业。其尿素装置采用CO2汽提法工艺,生产中产生的废液经水解解吸系统回收氨、CO2与尿素后,解吸冷凝液则送往除盐水装置通过阳床和混床精制,生产除盐水。

1 解吸冷凝液的产生与成分

1.1 解吸冷凝液的生成

CO2和液氨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首先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铵,主要反应为CO2+2NH3NH2COONH4;氨基甲酸铵再进一步反应生成尿素,主要反应为NH2COONH4H2NCONH2+H2O。由反应方程式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有H2O产生,H2O在蒸发工序通过蒸发分离,冷凝后得到工艺冷凝液,工艺冷凝液中含有一定的尿素和氨。工艺冷凝液送往水解塔和解吸塔,通过水解、解吸处理,回收氨用于尿素合成工段,当解吸冷凝液中尿素含量≤5 mg/L、氨含量≤12 mg/L、电导率≤30 μS/cm时,即可通过泵输送至除盐水处理系统处理。

1.2 解吸冷凝液所含杂质的由来

通过水解解吸系统的处理,能回收工艺冷凝液中大部分的尿素和氨,但解吸冷凝液中仍会残留部分尿素和氨。同时,为提高尿素产品的强度,尿素蒸发工段需加入一定量的甲醛,部分甲醛及甲醛中含有的杂质——甲醇会进入工艺冷凝液中,最终进入解吸冷凝液中,造成解吸冷凝液中除含有尿素、氨外,还含有甲醛、甲醇等有机杂质(见表1)。

1  201411月解吸冷凝液分析数据

项目

数值

项目

数值

甲醇

29 mg/L

pH

9.17

甲醛

83333μg/L

SiO2

10.8 μg/L

尿素

4.25 mg/L

总硬度

0 mmol/L

Na+

22.5 mg/L

电导率

15.95 μS/cm

NH3

7.82 mg/L

浊度

2.12 NTU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

2 解吸冷凝液处理流程及阳床结构介绍

2.1 解吸冷凝液处理系统流程

解吸冷凝液处理系统为除盐水站独立的处理系统,处理后合格的除盐水作为中压废热锅炉供水单独外送。采用活性炭+除铁过滤器+阳床+混床工艺,其流程为:解吸冷凝液→板式换热器→解吸冷凝液水箱→给水泵→活性炭过滤器→除铁过滤器→中间水箱→中间水泵→逆流再生强酸阳离子交换器→混合离子交换器→解吸液水箱→外送泵→中压废热锅炉。

2.2 解吸冷凝液阳床结构及设计参数

解吸冷凝液阳床全称无顶压逆流再生强酸阳离子交换器,设计处理能力为80 m3/h,进水装置为不锈钢梯形绕丝结构,中排装置为加强型支母管式梯形绕丝管,出水装置为多孔板水帽,出水阀后装有树脂捕捉器,无反洗空气搅拌管。

解吸冷凝液阳床采用苏青201×7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阳床运行时,进水自上而下;再生时,采用浓度4%的盐酸自下而上进行再生。树脂失效标志为出水Na+含量达到50 μg/L,再通过人工分析,对比确认后进行再生。

3 系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出现的问题

解吸冷凝液精制系统投运1 a后发现,混床再生后的周期制水量越来越低,从投运初期的6 000 t逐渐降低至2 000 t,酸碱消耗及再生水耗逐渐升高。

对混床树脂进行检查,未发现树脂有明显的污染失效情况;对阳床出水Na+进行分析,未发现Na+含量超标。但树脂结块抱团严重,树脂表面被一层很细的灰雾包裹。对前系统的活性炭进行碘吸附分析,数值由原来的980降至450;对阳床进行反洗,反洗水中悬浮物较多,且很难反洗干净。

3.2 原因分析及对比试验

3.2.1原因分析

树脂为多孔网状立体结构1,多孔网眼是离子在树脂内部扩散的通道,网状通道内壁具有众多功能基团,是离子交换反应的活性点,一旦活性点被覆盖,离子交换过程就无法进行。由于解吸冷凝液中含有有机物,长期混合后,部分含有的Fe3+将其聚合,在流速相对较慢的离子树脂表面沉降,附着在离子树脂表面,堵塞交换通道;沉积物越积越多,造成树脂层板结,影响了离子交换的进行。失效后的阳床,降低了对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随即大量阳离子进入混床,增加了混床的负荷,最终混床的周期制水量大幅度下降,再生频繁。

 

更多内容请见《中氮肥》2015年第3

阅读:
录入:zdf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