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固定床煤气炉供气模式调整及优化改造总结

[日期:2020-03-10] 来源:《中氮肥》2020年第1期  作者: [字体: ]

潘春博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安化公司,河南 安阳455133

 

[摘  要]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安化公司化肥公司有2套合成氨/尿素装置,在国内氮肥行业竞争激烈、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安化公司经过整体经济核算,决定淘汰第一套合成氨/尿素装置(含配套37#52#固定床煤气炉)落后产能,对装置实施原料路线升级改造,随之造气系统供气模式需作相应调整——由7#12#炉单元向第二套合成氨装置集中供气。在造气系统供气模式调整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化肥公司对准目标积极开展难题攻关,不断进行探索和优化改造,最终通过对7#12#炉单元蒸汽系统及煤气管线的改造解决了7#12#炉单元开炉台次增加后出现的蒸汽压力波动大、床层运动失调、炉内通透性差、炉内结块、系统阻力高等问题,实现了37#52#炉拆除后7#12#炉单元集中、足量向第二套合成氨装置供气的目标,为原料路线升级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固定床煤气炉;供气模式调整;问题;原因分析;优化改造;改造效果

[中图分类号]  TQ546[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4-9932202001-0008-03

 

1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安化公司化肥公司(简称化肥公司)是以煤为原料的氮肥生产企业。其造气系统以无烟块煤为原料,采用常压固定床间歇气化工艺生产半水煤气供2套合成氨/尿素装置使用,其中,共有22台煤气炉(UGI型煤气发生炉,包括636 m炉和1628 m炉)为合成氨装置供气。

化肥公司第一套合成氨/尿素装置始建于1969年,1973年正式投产,现已扩能至130 kt/a合成氨、220 kt/a尿素;第二套合成氨/尿素装置于1996418日开工奠基,19993月正式投产,现已扩能至190 kt/a氨醇、240 kt/a尿素。

2套合成氨/尿素装置运行期间,化肥公司造气系统6φ3.6 m炉(7#12#炉,俗称大炉)和16φ 2.8 m炉(南排37#44#炉共8台、北排45#52#炉共8台,俗称小炉)全部投运,结合煤气炉单炉产气量及合成氨产能实际情况,合成氨装置按照运行1套合成氨装置开7小炉(一备)、运行2套合成氨装置开“6小炉+2大炉”的模式供气,即45#52#炉生产的半水煤气供第一套合成氨装置使用,“7#12#+41#44#+2套合成氨装置互倒炉37#40#炉”共计14台(正常生产时开6小炉+2大炉,热备炉交替投运)生产的半水煤气供第二套合成氨装置使用。造气系统煤气炉供气模式示意如图1

2  造气系统供气模式调整的背景

20168月,据经济运行情况并结合环保形势要求,化肥公司2套合成氨装置按照压减至60%产能组织生产,决定停运第一套合成氨装置(包括配套的45#52#炉),安化公司开始筹划原料路线升级改造,后经设计论证,201712月确定全面实施37#52#炉拆迁,意味着第二套合成氨装置面临供气模式优化调整的问题。按照原料路线升级改造要求,37#52#炉全面实施拆迁,考虑煤气炉的单炉产气量,7#12#炉必须达到5台炉集中送气,才能保证第二套合成氨装置所需气量,而在煤气炉供气模式摸索测试过程中发现,7#12#炉(φ3.6 m)炉最多只能开3台,一旦增加7#12#炉的开炉台数,就会出现蒸汽压力波动大、系统阻力高、炉况恶化的情况,无法实现大炉子单元集中供气。为此,化肥公司集思广益,多次召开论证会进行认真分析,探索供气模式的优化调整方案,最终决定对7#12#炉单元蒸汽系统及煤气管线进行技改,解决蒸汽压力波动大及系统管线阻力高的问题,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7#12#炉开5台集中送气的运行模式,满足第二套合成氨装置高负荷生产的要求,为原料路线改造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供气模式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712月确定37#52#炉全面实施拆迁后,化肥公司利用现有设施积极进行供气模式调整测试,20181月开始测试,逐步减少37#44#炉的运行台数,逐台增加7#12#炉的开炉台次,但在供气模式调整测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1)测试投运7#12#炉中2台炉(即采用“2大炉+6小炉”的供气模式)和3台炉(即采用“3大炉+4小炉”的供气模式)时,气化系统能稳定运行,各煤气炉炉温波动幅度均在指标范围内,系统运行状况较好;鉴于测试投运7#12#炉中的3台炉较为成功,决定再增加1台大炉进行测试,即采用“4大炉+4小炉”的供气模式,煤气炉的运行状况就不乐观了,表现出入炉蒸汽压力和流量波动频繁、炉温波动明显、床层运动失调、系统阻力高、炉内结块严重等炉况恶化特征。

2)按理说,炉条机转速增大后,煤气炉内原料煤燃烧速度加快,炉内料层下降速度增大,上部空层高度会增高,但当测试投运7#12#炉中的4台炉时,炉内炭层升高,火层被破坏,炉条机转速加快,空层高度不升反降,且不在指标范围内(空层高度指标为2.93.1 m),床层运动失调,现场检查也发现煤气炉内出现结块现象;同时,投运7#12#炉中的4台炉时,测试了气化区域系统阻力,发现系统阻力高达14 kPa,明显高于控制指标(指标要求系统阻力≤11 kPa),出现了系统送不出气的问题,导致炉内压力高、气化剂在炉内通透性差,威胁煤气炉的安全、稳定运行,于是立即停止了测试,那么投运7#12#炉中的5台炉也就根本无法测试了。不同供气模式下煤气炉运行情况见表1

4  优化改造措施

4.1  改造7#12#炉单元蒸汽系统

4.1.1   改造原因和思路

固定床煤气炉制气就是通过通入蒸汽(气化剂)与灼热的炭反应,气化剂在燃料层的气化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制气阶段蒸汽压力、流量的控制非常关键。供气模式调整过程中,7#12#6台大炉共用1套蒸汽减压装置(1台蒸汽减压阀)及配套的1台蒸汽缓冲罐。实际生产中,据煤气炉温度变化,通过新、老区联通蒸汽总管经减温减压阀补充0.5 MPa蒸汽入煤气炉,在7#12#炉开炉达到4台时,入炉蒸汽压力波动大(最高0.12 MPa,最低0.07 MPa),波动幅度明显超出蒸汽压力控制指标(0.09±0.01MPa。蒸汽压力的波动会对煤气炉的运行产生如下不良影响。

更多内容详见《中氮肥》2020年第1

阅读:
录入:zdf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点评: 字数
姓名: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