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肥企应“自我救赎”

[日期:2010-04-16] 来源:  作者: [字体: ]

刚从金融危机阴影中走出的中国化肥产业好景不长,在成本上涨、库存增加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生产与经营再次陷入困境。中国化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市场总体表现为景气、低迷交替出现,12年一个轮回。近年随着化肥产能的过剩,这一规律发生了变化,市场低迷的时间越来越长,而表现强势的时间越来越短。与市场需求低迷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化肥产量却仍在大幅增长。在煤和天然气供应相当紧张的今年一、二月份,化肥产量的增幅也接近两成;即使春节后化肥市场不断萎缩的形势下,大部分企业产量的增势未减。今年动辄百万吨产能的化肥新建项目还在上马,几百万吨的化肥新增产能也将陆续释放。面对目前低迷的市场,一些肥企又在呼吁:希望国家出台政策救市。笔者认为,某些企业的这种惯性思维,全然没有考虑到目前化肥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也没有感悟到,面对国内化肥市场不断加大的供大于求矛盾,主管部门已全然没有了化肥产业加快市场化进程后会导致国内市场资源短缺的担心,出台新的政策更不现实。

       作为煤化工、磷化工的低端产品——化肥,其生产毕竟需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而且“三废”排放高,投资强度大。目前中国氮肥生产原料80%左右是煤炭,随着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这一比例还会更大。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在化肥生产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在实现低碳经济中,化肥行业肯定要承担相当艰巨的任务。这些焦点问题对化肥产业的影响都将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日渐凸现。因此中国化肥产量在保证国内需求的基础上,盲目扩大产能不但影响着产业的平稳运行,也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羁绊。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今年经济工作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并强调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划目标中,传统的煤化工、磷化工产业已被纳入到需要加强引导控制的产业,化肥成为石化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领域之一。

       中国化肥产能过剩伴随着产业的发展愈演愈烈,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传统发展观念、粗放的发展方式、经济体制以及政绩考核机制等综合因素造成的。一些具有煤炭、天然气资源优势的地区为片面追求增长速度,一味追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热衷于全面招商引资,扩大化肥产能。这不但为加剧化肥供大于求矛盾推波助澜,也会与其他产业争能源,难以达到投资的效果,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因此化肥结构调整不能再只简单地看成是向资源或能源基地的转移,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过剩的产能,也在淘汰之列。

       作为企业,无论是大、中、小,都有做大做强的夙求,以求形成对行业的影响力,获得在行业中的话语权,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扩大规模自然成了发展的首选。但是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必然造成产能过剩。我们的国企应平心静气地想一想,目前扩大的化肥产能,除了具备民营企业少有的资金、资源优势外,还有多少更为先进的技术含量?笔者认为,一些国有煤化工、磷化工的大型国企,不能总把发展的眼光盯在低端、市场已经饱和的煤化工、磷化工初级产品——化肥上,也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国内同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上,更要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努力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循环经济。

中国化肥产业的发展以前主要是在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靠资金的大量投入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产品主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显然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化肥市场的变化更暴露了这一发展模式弊端,也再一次促使化肥行业来思考如何转变既有的发展模式,加快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这种转变,促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只有靠行业本身。

阅读:
录入:zdf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